央广网延安9月20日消息(记者侯凯奇 实习记者高悦)秋日的陕北高原财富加,层林尽染,延安市宝塔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溢满浓浓果蔬香。
走进河庄坪镇的5G智慧温室,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湿度,AI系统自动调节水肥;种植大户刘浪浪用手机“点单”农技服务,指尖轻划便获取了蚯蚓肥施用方案……这片孕育了“延安精神”的黄土地,正在用“智慧”科技让“宝塔瓜菜”上演华丽蜕变。
“园区建成设施农业大数据中心,部署3200套物联网设备,构建起“数字驾驶舱+一棚一码+质量溯源”的智慧管理体系。”宝塔区蔬菜中心主任尚炳炎在智慧农业展厅里自豪地介绍道。“智慧农服”APP推广应用率超92%,农户扫码即可获取定制化种植方案。“以前种棚全靠经验,现在手机上就能看数据、调设备,省心又高产。”种植大户刘浪浪笑着说。
智慧种植不仅在数字技术的应用,也在种植方式的创新。刘浪浪的大棚现在已经成熟运用蚯蚓立体种植模式。
展开剩余70%采用蚯蚓立体种植模式的大棚(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高悦 摄)
“我在蚯蚓棚上种了五年,没有发生土壤生态不平衡、根腐病等问题。这种模式省时省力省人工财富加,首先蚯蚓以及微生物的存在代替了人力翻地;其次不用铺地膜,因为蚯蚓肥的保肥保水性能非常强。”刘浪浪捧着一捧蚯蚓土肥高兴地说:“这是实实在在的好技术啊,我不仅自己发展,还收了很多徒弟,未来要把这技术推广更远。”
种植户刘浪浪展示蚯蚓肥(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高悦 摄)
宝塔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锚定设施蔬菜主导产业,将“科技赋能”贯穿产业发展全链条。在这里,“日光温室主动蓄热系统”让冬季棚温提升5-8摄氏度,“双拱双膜保温技术”破解了陕北冬季蔬菜生产难题,越冬黄瓜亩产突破3.5万公斤;自主研发的“设施蔬菜水肥精准调控系统”节水节肥率达35%。
“我们这个西红柿大棚目前采用的是基质栽培,采取全智能化的机械管理模式,通过精准的水肥控制以及智能化环境管理模式,可以实现产量的增长达到20%。”设施蔬菜专家孙国涛介绍:“我们园区现已引进了西红柿、辣椒、西瓜等50个蔬菜品种,还把施肥、防虫、种植技术‘打包’集成,形成了40多种实用模式。”
智慧农业大棚中生长的西红柿(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高悦 摄)
品牌化发展为产业增值插上翅膀。园区以“宝塔瓜菜”“南泥湾蔬菜”为核心,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体系,12个产品获绿色认证,8个获有机认证,设施蔬菜总产值达22.84亿元,占总产值的60%。
“我们一年能产400万袋菌包,还和延安大学合作搞研发,带动了200多户农户,人均增收2万多。”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瑜说:“如今,园区已有6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,能给10万吨蔬菜做深加工,还有15万吨容量的冷库,以前菜熟了怕烂,现在能加工、能储存,打造成特色品牌,农户的‘钱袋子’更稳了。”
园区加工的菌棒(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高悦 摄)
从“穷沟沟”到“丰产田”,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财富加,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,将继续创新科技、拓展市场,让黄土塬上的智慧田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致富田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普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